中国男篮改革困境待破局!增加比赛场次等三方面改革迫在眉睫?

作者:24直播网       时间:2025年09月03日 23:06

中国男篮状况每况愈下,令人担忧。外界人士普遍建议调整篮球制度体系。然而,这种呼吁已经持续了十多年,但相关改革始终未见实质进展。决策层往往在棘手问题上集中注意力,这既反映出民众敏锐的洞察力,也可能成为领导层无所作为的托词,毕竟改动难度太大,难以实施。

在暂时不改变体制机制的大前提下,是否就无法作为呢?否。

新赛季,篮协调整了CBA的条款,规定每节比赛只能有一名外援上场,目的是让本土球员在重要阶段获得锻炼机会,提升能力。这种调整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力度不够。若想显著增强国内球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为他们创造更多比赛机会,特别是要在比赛的决定性时刻增加他们的参与度。这些比赛机会需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改进来实现——

比赛场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比赛场次的增加,涉及赛制的调整。

本赛季参赛队伍扩充为二十支,往届常规赛每队需进行三十四轮对决,共进行三十四场较量。相比之下,NBA常规赛的赛程则多达八十二场。诚然,即便是西洋籍运动员,连续征战八十二场也极易引发损伤,近些年不乏倡议者提议应当适度压缩比赛数量。但国内联赛以往的34场常规赛,与今年的38场相比,数量确实偏少,前些年李元伟负责篮协期间,曾安排过54场常规赛,依我看,这对我国球员的培养较为适宜。

依照比赛安排,可以借鉴往昔的模式,即划分成南北两个区域,同区域内的队伍进行主客场双循环,这样一来,每支队伍需进行36场对决,而不同区域的队伍则采取单主客制,如此每队需进行20场较量,经过整个常规赛阶段,每支球队总共要完成56场比赛。

现阶段38场赛事,由于数量有限,每支队伍仅需双外援搭配五六个本土球员作为核心轮换即可应对整个赛季。然而若是进行56场常规赛,除了双外援,还必须配备七八个本土球员参与主要轮换,否则球员受伤风险会显著增加。

这种优势在于,能够延长运动员参与比赛的时间,同时扩大获得实战机会的选手范围,有助于提升赛事的观赏性和不确定性,并且能够提升参与者的经济回报。

由于不同区域比赛的参赛队伍与场次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实施区域排名,这种做法对于强队聚集的区域显得不够公平。

各分区前8名进入季后赛,又可以增加比赛的轮次。

CBA缺少NBA那样的工资帽、选秀以及转会机制来均衡各队水平,很容易导致强者扎堆出现在同一区域,因此无法照搬NBA分区季后赛的模式,即先分出东西部冠军,再由两部冠军争夺最终总冠军的流程。采用分区安排方式:上层区域包括两组对决,分别是北1对阵南8、南4对抗北5,以及南2对决北7、北3对抗南6,下层区域则包含两组对决,分别是南1对抗北8、北4对抗南5,以及北2对阵南7、南3对抗北6。倘若实力强劲的队伍都聚集在北方,那么最终晋级四强的很可能全是北方队伍,假如强队都分布在南方,最终进入四强的也很可能全是南方队伍。这种安排,使得各分区队伍间的竞争更为均衡,并且,季后赛的轮次提升到了四个,比赛场次也随之增多,这也让球员们在重要比赛中的训练机会得到了加强。

外援政策:强队弱队区别对待

四节共计迎来六名外援,其中第四节安排单外援的做法,体现了外援政策调整的正确思路。然而,我赞同姚明的观点,主张废除亚洲外援的制度。

亚洲外援的引进方式,不仅侵占了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而且耗费巨资却可能带来祸患。由于无法通过他们来掌握其国家队比赛风格,反而让他们全面了解了中国所有球员及各队的打法情形。

cba外援规则_中国男篮改革_CBA联赛赛制调整

当前体系之内,为了尽可能均等化各队水平,能够修正关于外援的规则。

在20支参赛队伍里,晋级季后赛的16支球队,每个队四节总共派上六名外援,最后一节安排一名外援上场

最后四支队伍的外籍球员在四个时段中共出场八次,也就是说每个时段都有两名外援登场。从外籍球员占用的位置数量来看,这种情况比目前的三外援制度要减少占用的空间。按照每个时段有五个位置,四个时段总共是二十个位置来计算,调整之前,外籍球员共占据了十个位置(亚洲籍外援可以连续参加四个时段,占据四个位置,另外两名外援占据六个位置),调整之后,外籍球员共占据了八个位置。此外,现阶段排名靠后的六支球队和两支新队伍都采用了三外援策略,经过调整之后,只有四支队伍能够执行每节八人次的外援规定。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优势,排名靠后的四支队伍在第四节能够安排两名外援上场,与排名前十六的球队交锋,国内选手必须与外援进行位置对应的攻防较量,经过五十六轮的较量,众多国内球员都有机会与外援进行真正的实战对抗(目前常见的情形是外援之间进行攻防互换)。

人员流动:租借制度可望多赢

当前体系之中,球员流动极为困难,难以实现,而选拔机制也缺乏实质作用,形同虚设。怎样能够有效促进人才的流通,让有才华且具备发展潜力的年轻球员获得比赛机会,同时让实力稍弱的队伍能够租用到水平较高的球员?

除了先前提及的外援政策变动旨在均衡队伍整体水平之外,亦可修正选秀流程,参照类似选拔机制执行,一旦选定即以租用方式加入。

每个赛季结束后,各队需向管理机构汇报上一年度运动员的经济状况,同时选出七名非外借的选手,其中不包括外籍球员,以此维持队伍核心阵容及替补梯队的稳定性,上一年度已登记的其他运动员则转变为可供外借的人员。

二十支队伍所有能够外借的球员名单整理完毕,依照姓氏笔画实施排列,形成一定次序。依次从实力、表现及上赛季收入状况等角度全面评估,按照上赛季最终名次第十六名至第一名,即从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一、十、九、二十、十九、十八、十七、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依次挑选可外借的球员。

为何采用此种次序,由于名次靠后的四队(分别是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名)已能在外援政策上享受四次八人次的便利,而第十三至第十六名的队伍其实力通常并不比他们强多少,因此在挑选本土球员时需适当协调,让这些队伍优先选择。

每支队伍最多能引进两名外队球员,每支队伍最多能送出两名球员进行租借。此外,需要专业人士制定租借期间的球员管理规范,防止球员被选中后表现不佳、态度消极,同时明确薪酬分配方案和对母队的补偿机制,以此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对于球员而言,若在母队难以获得足够多的上场机会,可以通过租借到新球队,获得更有保障的比赛时间和空间,从而得到锻炼提升。实力强劲的队伍,其球员不仅能在实战中得到提升,同时还能节省出一年的薪资开支,并且通过租借获得对方的费用,此外还能腾出名额,让更多青年才俊有机会在顶级联赛中历练成长。而实力相对较弱的队伍,则有机会让那些在强队只能出场十分钟左右的后备球员,借此增强本队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逐步实现各队球员收入信息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为未来联盟借鉴NBA的工资帽制度、避免恶性竞争奠定基础。由于实施球员租借需要公开球员的收入情况,一旦收入信息公开,税务部门就会加强监管,相信各俱乐部也会因为担心后果而不敢虚报。

那么,像高尚、大威二飞、王璞、赵继伟、邵英伦这些人,以及未来的胡金秋们,应该不会缺少比赛机会了。

特约撰稿/鲁栩

标签: cba外援规则  
相关内容